一、前言
全球主要模具生产国包括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与大陆,以及美洲地区的美国、欧洲地区的德国,本篇将介绍各国模具产业形貌外,并比较分析各国与我国在竞争力强弱差异所在。
二、各国产业形貌
在全球主要模具产销国家当中,大陆模具家数及从业人数最多,将近七成属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亦占多数,大型模具厂员工人数约600~700人,更有规模达上千人的公司,以鸿海转投资的富士康集团(Foxconn)员工人数将近6,000人最具代表性,中型模具厂则150~300人之间,小型模具厂也至少有50人左右,其他国家的模具业则多以中小型企业型态经营。
在产品类别上,2002年日本与大陆偏重生产冲压模及塑料模,两者产值合计比重高达八成,南韩则以其他模具产值比重最大,占总产值四成七。在应用市场方面,日本、韩国、美国与德国以汽车模具为最大宗产品,而我国则以电子通讯产品用模具为主。
依照2002年各国出入超状况来看,日本、南韩及德国的模具属强/准出超品,大陆与美国的模具则因国内需求市场大,本国厂商无法完整供应,须藉进口模具以满足下游市场的产品制造,因此属强/准入超品。由2002年各国主要进出口国别分析,与地域分布有极大的关联性,进出口地区多属邻近国家,而日本较特别的是出口地区以美国为主,但随中国大陆近年各下游产业快速的发展,已有渐渐转向拓展大陆市场的趋势。
在各国工资方面,根据美国国贸局2002年所作模具产业白皮书的调查结果,以德国时薪最高,技术人员时薪水准为$12.13~$19.28,设计人员则为$16.91~$25.26,日本与美国则介于中间,大陆工资最低,技术人员年薪仅$732~$5,853,设计人员仅为$2,927~$5,853,若以最高年薪为基准与德国比较,则仅能雇用德国技术人员约38天左右,由此可看出先进国家与中国大陆低廉的工资成本差距如此之大。各国模具产业概况详如【表一】所示。
表一 全球主要模具生产国家产业概况
国别 |
日本 |
大陆 |
南韩 |
美国 |
德国 |
企业家数 |
12,000家 |
18,000家 |
4,000家 |
7,000家 |
5,000家 |
从业人数 |
11万3千人 |
50万人 |
3万5千人 |
12万9千人 |
3万4千人 |
企业类型 |
小型企业 |
大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
中小型 |
中小型 |
2002年
产品类别 |
冲压模与塑料模占八成 |
冲压模与塑料模占八成 |
其他模具占四成七 |
冲压模、塑料模为主 |
冲压模、塑料模为主 |
出入超状况 |
强出超国 |
强入超国 |
强出超国 |
准入超国 |
准出超国 |
主要进口国 |
南韩 |
日本 |
日本 |
加拿大 |
瑞士 |
主要出口国 |
美国 |
香港 |
日本 |
加拿大 |
捷克 |
平均工资
(美元) |
时薪$8~22 |
年薪$585~10,243 |
-- |
时薪$18.04 |
时薪$12~25 |
产值
(百万美元) |
2001年 |
13,131.5 |
3,817.8 |
1,722.6 |
13,204.0 |
3,248.8 |
2002年 |
11,985.8 |
4,349.0 |
2,400.0 |
-- |
-- |
数据源:海关进出口统计月报、美国国贸局模具产业白皮书/金属中心ITIS计划整理
三、各国优劣势分析
技术先进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对于高精度与复合性模具开发,不论在设计能力或制造技术上,均有领先的地位,同时也拥有训练精良的技术研发人才。其中,日本模具厂商在技术上较重视抛光与研磨加工制程,德国模具厂商则由提高机械加工与放电加工的精度与效率着手,以降低手工加工的时间。在市场规模上,不论产值或国内需求以日本衰退最为明显。在营运成本上,常面临高工资、高福利的问题,因此下游产业或模具厂商逐渐将生产据点移往邻近的新兴工业国或技术后进国家,以降低劳工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但是这样的趋势往往会造成技术无形中外流的疑虑,使得本身更须投入大笔研发费用,以加速提升加工技术与高速机械性能,拉大彼此间的差异。
以台湾、韩国及中国大陆来看,我国在技术上落后于日美德,但仍优于南韩与中国大陆,同时在生产速度上也遥遥领先,但是南韩与中国大陆最近几年的市场生产与需求规模则呈现成长走势,尤其中国大陆模具业正快速发展中,各国知名大厂进驻生产设备,无形中提升模具开发实力与设计能力。成本方面,中国大陆与南韩因拥有相对低的人力成本优势,故对于模具售价上,往往采取低价营销打入市场,也因此在全球景气欠佳的局势中,成功攫取市场买家的青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出口值的涨势。综合上述全球主要模具生产国家的相对优劣势分析,汇整如【表二】所示。
表二 全球主要模具生产国家优劣势分析
|
相对优势 |
相对劣势 |
台
湾 |
l 生产前置期快。
l 对于精确度和复杂性高的模具已掌握纯熟技术。
l 采取在中国生产而设计和营销在台湾的运作模式,有效利用中国低工资率控制成本。 |
l 劳动力高度依赖中国大陆。
l 下游厂商将生产地点移至国外,尤其是大陆。
l 模具厂多属小公司型态,因此资金来源易受限制。
l 技术人才缺乏。 |
日
本 |
l 拥有技术精良的技术人才。
l 产品具有高质量保证。
l 生产前置期短(快速)。
l 拥有高精密度、高复合度模具的制造能力。 |
l 相对高的劳工成本。
l 产业空洞化问题严重。
l 在CAD/CAM及3D计算机软件自主能力及运用上,与技术先进国相比仍嫌不足。 |
南
韩 |
l 因1998年经济危机,韩元大幅贬值,人事费用降低,模具价格下跌,有利于出口成长。
l 小型模具厂的背后多有大企业财力及物力的支持。 |
l 模具设计能力与开发技术仍待加强。
|
大
陆 |
l 具有高度成长的国内市场并拥有国际级下游客户群聚效应。
l 拥有低工资的技术与设计人员。
l 成立模具专区,吸引国外厂商形成产业聚落。 |
l 缺乏灵活与创意的模具设计能力。
l 尚无生产高精度与复杂度高的技术能力。
l 须以高成本进口模具,以弥补国内产品低质量的供应缺口。 |
美
国 |
l 高质量产品。
l 拥有研发实力与创新性的生产技术。
l 产品设计能力强。
l 拥有广大应用市场及多样化的下游客户基础。 |
l 劳工成本高。
l 市场价格高。
l 相关员工福利、训练、保险费用负担重。
|
德
国 |
l 拥有优良传统模具的生产工艺技术。
l 坚强扎实的师徒制习艺训练计划。
l 在生产高精密度和复合度的模具上,拥有相当好的技术基础。 |
l 劳工成本高。
l 下游顾客移至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外据点, 包括东欧和中国。
l 模具制造厂也随着下游客户外移。 |
数据源:美国国贸局模具产业白皮书/金属中心ITIS计划整理
三、结论
整体而言,由于各国模具业者,多以中小企业型态经营,因此,在营运资金筹措上常遭遇困难,若无政府政策支持与税务的优惠措施,模具业者将形成单打独斗与孤军奋战的状况,更遑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除了大陆与南韩外,各国均面临劳工成本高的压力,因此唯有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才能摆脱低成本的竞争压力。 |